自有品牌国际展|自有品牌如何成为零售行业的竞争优势

中国零售业战略转型:专属产品线成竞争新引擎

商超行业正经历深度变革。2022年,中国超市TOP100企业中,​零售商自主开发商品的销售占比已达5%​,较2019年提升1.8个百分点。这一趋势背后是零售企业从“渠道分销”向“商品创造”的战略转型——通过打造差异化产品线提升盈利能力和用户黏性。

一、头部企业的实践路径

​山姆会员商店:供应链效率重构​
2000年引入Member’s Mark系列,现已覆盖全品类,​销售贡献率达30%​​。2024年投入近10亿元优化商品定价,例如不锈钢蒸锅价格下调至269.9元,通过规模化采购与精简中间环节实现“高品质低溢价”模式。首席采购官张青指出:“核心逻辑是从效率中挖掘价值,而非简单降价。”

​盒马:多层级产品矩阵​
建立工坊(熟食)、日日鲜(短保生鲜)、MAX(会员专供)等子线,​SKU超1200个,2022年销售占比35%

。其策略是通过场景化创新激活消费,如冰醉小龙虾、齐白石墨韵月饼等网红商品,带动社交媒体曝光量激增。计划2025年将自主商品占比提升至50%。

​区域零售商的本土化突围​

唐久便利店聚焦鲜食开发,饭团、烤肠等本土化商品占销售额28%;

永辉超市2023年上半年专属产品销售额19.5亿元,线上渠道贡献率达22.5%,通过社交平台年轻化营销触达亿级用户。

二、消费者认知与行为变迁

《2022年中国自有品牌蓝海战略白皮书》揭示三大关键转变:

​认知普及化​:92%消费者知晓零售商专属商品概念,50%能准确说出具体品牌名称;

​尝试意愿强​:35%消费者半年内购买过相关商品,未购人群中有87%表示愿意尝试;

​决策驱动力​:品质保障(28%)和价格优势(28%)是转化核心,而非单纯低价。盒马凭借41%的主动提及率成为认知度最高品牌,印证了商品创新与消费者教育的协同效应。

三、国际经验与中国挑战

全球市场呈现加速态势:2023年英国超市专属商品销售增速达品牌商品两倍;2022年美国同类商品销售额增长11.3%,两倍于传统品牌。相比之下,中国零售业仍面临两大瓶颈:

​战略模糊​:42%的企业管理者认为产品线定位不清晰,部分企业停留在低价模仿阶段;

​能力缺口​:传统零售商缺乏商品研发和供应链整合经验,鲜食品类受限于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连锁专家文志宏指出:“转型需重构组织架构,从采销分离转向全流程商品管理。”

四、未来突破方向

​品类精细化​
生鲜与3R食品(即烹、即热、即食)成为突破口。消费者对果蔬、烘焙、预制菜的尝试意愿超60%,高频消费特性可带动门店流量。元初食品通过配方改良(去除色素、香精)打造健康零食系列,契合后疫情健康需求。

​价值传递创新​

天虹超市开发儿童健康零食线,以“无添加”为卖点建立家长信任;

伊藤洋华堂推行“看得见的放心”策略,透明化展示生产标准;

盒马通过包装设计传递品质感(如产地溯源插画),强化情感联结。

​零供关系升级​
头部企业开始与供应商深度协作:永辉建立农产品直采基地控制品质成本,Costco则通过长期订单扶持工厂升级生产线,形成“优质产能+稳定渠道”闭环。

​行业启示​:零售竞争已进入“商品力决胜”时代。成功企业需平衡三重角色:
​产品经理​(洞察需求)、供应链指挥官​(效率优化)、生活方式提案者​(场景创造)。当专属商品占比突破20%时,将反向推动零售商重构采购模式、零供关系和门店体验,最终实现从渠道商向消费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跃迁。

参考资料:
搜狐: https://www.sohu.com/a/859129293_122066678
 

返回新闻中心
请将手机竖屏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