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发展自主产品线已成为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实现差异化运营的重要方向。据OEM贴牌展了解,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商超自有品牌案例报告》显示,中国超市TOP100企业中,自主开发商品的销售占比正持续提高,2022年已达到5%。这一趋势在电商和实体零售领域均有明显体现。
自主产品线的推进既带来机遇,也伴随挑战。一方面,凭借高性价比与企业不断加强的营销投入,消费者对该类商品的认知正逐步提升;另一方面,企业在战略定位、商品采购和终端销售等方面仍面临诸多考验。零售企业需从传统渠道角色,转型至覆盖研发、设计、生产等全流程的商品管理与运营角色。
销售占比提升至5%
回归零售本质、聚焦商品竞争力,正逐渐成为行业共识。企业在自主产品开发上的投入也从辅助地位走向核心战略。《报告》指出,中国超市百强企业中,自主产品销售占比呈稳定上升态势。2019年,TOP100企业平均每家拥有相关产品SKU数865个,较上年增长32.3%,销售占比从3.2%提升至4.1%。
至2022年,这一比例进一步上升至5%,提高了0.9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在《报告》所选的10个明星商品案例中,涉及9家2022年中国连锁TOP100企业,其中8家企业2022年销售总额约2412亿元,占TOP100企业总销售额的12.4%。
高性价比与企业持续加码的营销推动消费者认知不断提升。《2022年中国自有品牌蓝海战略白皮书》显示,相关商品正成为零售商增长的重要动力——约九成消费者知晓其概念,50%能准确说出名称,35%在过去半年内曾购买。在没有购买经历的消费者中,87%对尝试持开放态度。
价格策略调整趋于一致
开发自主商品是零售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的必然选择,超市企业也纷纷借此寻求商品供应的差异化竞争。《报告》显示,山姆会员商店旗下商品销售占比已达30%左右。据介绍,自2000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其Member’s Mark产品已覆盖几乎所有品类。
山姆会员商店首席采购官张青表示,过去12个月中,山姆投入近10亿元用于商品价格调整,实现数十款日常商品长期降价。例如,一款不锈钢三层蒸锅由原价299元降至269.9元。
截至2022年10月,盒马旗下商品品类已达1200多种,销售占比为35%。公司计划到2025年将该比例提升至50%。依托互联网与数字化能力,盒马加强对消费需求的洞察,持续推出创新预制菜等产品。
永辉超市也积极拓展旗下商品销售渠道。据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永辉加大在社交平台的推广力度,曝光量超1亿,推动品牌年轻化并扩大消费群体覆盖面。旗下“馋大狮”系列产品已登陆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
形成长尾效应是关键
零售企业自主开发商品的增长并非偶然。《报告》中提到,2023年英国超市中相关商品销售增速是品牌商品的两倍;2022年全年,美国市场该类商品销售额增长11.3%,也远高于知名品牌6.1%的增速。
与国外零售市场相比,国内企业发展自主商品仍处于成长期。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指出,零售企业正积极培养用户消费习惯,消费者对该类商品的认知和接受度不断提高,产品品质与性价比持续改善,能够更好地满足多元化需求。尽管在知名度和忠诚度方面与国际品牌仍有差距,但随着信任度不断提升,其市场地位将继续增强。
然而,国内企业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报告》指出,不少企业仍停留在低价模仿阶段;42%的相关业务负责人认为企业战略定位模糊。
连锁行业专家文志宏强调,开发自主商品意味着企业需从渠道商转变为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全流程的管理者。零售商必须充分掌握消费者数据与商品信息,才能在开发决策中占据主动。
总体来看,自主产品线的崛起为本土零售市场注入了新动力。随着消费者认知和接受度不断提高,这些商品有望持续扩大市场影响力。未来,它们将在本土零售生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推动行业向更加创新和多元的方向发展。
参考资料:
网易订阅:https://www.163.com/dy/article/INUNQFOQ0519DFFO.html
观研报告网: https://www.chinabaogao.com/detail/681045.html